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立泉我和浙昆的故事起始于 2020 年 9 月在杭州剧院的《十五贯》和《牡丹亭》,因北昆和省昆爱上昆曲后第一次知道杭州有一个昆剧团,第二年随着可变剧场拉开帷幕,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从 2021 年 1 月开幕到 2024 年 5 月的最后一场,这个小舞台我从未缺席过,周末坐在台下看新生代演员们咿咿呀呀演绎爱恨情仇,近距离的戏妆油彩让现实与戏剧的边界变得模糊。昆曲独特的文词、旋律在小空间里渲染出或喜或悲的故事,我喜欢沉浸其中的感觉,这些生面孔也在逐渐变得熟悉,乃至后期形成默契每隔一段时间像约定的朋友一样如期出现。
但我与传统印象中的“戏迷”不同,理工背景迁徙到杭州一头沉入戏剧,具有人文感性的同时并未失去自然理性,既熟悉信息传播所依托的互联网原理又对人群心理颇为敏感,所以当我觉得自己喜欢的戏剧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并真心去做时必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
原则其实是简单的“真情实感”“朴实无华”和“原汁原味”,我喜欢戏剧和这群新生代,每次是带着期待走进剧场用相机记录下戏曲故事中的光影瞬间和精彩片段,演出结束后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配上剧照发到微博,然后整理视频配好封面、字幕发到哔哩哔哩。他/她们风华正茂所以从 RAW 导出的照片只需略微修饰保留戏妆的色彩细节,视频是原汁原味的曲牌唱段,标题则是规整的“演员、剧种、剧目、曲牌、剧团”格式,就这样一场接一场。
慢慢的感觉到人群在周围聚集,小剧场排起长队,认识的朋友也多了起来,哔哩哔哩的「代」字辈合集播放量从 10 万、20 万、50 万到现在接近 70 万,在快节奏时代里以年轻人为主的视频平台上新人演员能达到这些数字,让我觉得尤其欣慰。它证明了一件事,曲调缓慢优雅的昆曲从未过时,戏曲也有蓬勃活力,年轻人并非只喜欢短视频的戏腔混剪,而是没有渠道看到用心整理的戏曲精华。
另一方面,相比不着重点的多而杂,我倾向宁缺毋滥的少而精,发布的每个视频都是自己真正喜欢而且会反复观看的,从心里希望它们不是过眼云烟能够在未来几十年持续流传下去。
起伏
没有看过五年间具体的流量图表,从感觉而言,2021 年起步,2023 年和 2024 上半年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可变剧场结束逐渐回落趋于平稳,是和其它流行事物一样的上升、高峰再回落、平稳的曲线。
有段时间我真的认为可变剧场是浙昆的“兰苑”,舞台效果和看剧氛围都不落下风,但遗憾没有坚持下去。只从观众角度,继任的非遗馆相比之下实际是一种退步,位置偏僻,开放式古戏台沉浸感不足,表演厅虽然舞台更大但与观众的距离变远了,取代幕布的 LED 背景和灯光、音响均不如杭州大剧院里专业的可变剧场。
此外,与场馆变更同期发生的另一件事则让我开始察觉到“剧团”与先前预期中的落差。现实中小众戏曲难以吸引到舍弃工作生活长期参与的优质志愿者,换言之长期依附剧团的人别有所图并不奇怪,当一群人利用从剧团获得的小权力排除异己的时候现实会比舞台上的戏剧更戏剧化。虽然滑稽,但这是我那段时间申请摄影证多个名额总被排除在外的原因,能感觉到来自一个人的偏见,即使后来事情解决,在我的耳闻中这些偏见并没有消失。我不会在意“三人成虎”,但作为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应该被记录下来。
体制内的非市场化剧团对市场敏感度不高,难免有奇怪操作,所以相比集体我更在意其中不平凡的演员个体。新生代崛起对剧团是一个机会,爱屋及乌,但本质上我关注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部分,遵循本心做好喜欢的事情。
可变剧场之后,好像非遗馆也要成为过去式了,期望浙昆能找到新的小剧场,像南京兰苑一样坚持下去在杭州慢慢培养自己的观众群,风华万代,未来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