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浙昆「代」字辈
立泉浙昆大概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昆剧团吧,但不可否认,我对浙昆其实十分陌生。
浙昆(浙江昆剧团) 苏昆(苏州昆剧院) 永昆(浙江永嘉昆剧团) 北昆(北方昆剧院) 上昆(上海昆剧团) 湘昆(湖南省昆剧团) 省昆(江苏省昆剧院) 昆昆(昆山当代昆剧院)
在大陆 8 个昆团里,北昆的邵天帅让我认识昆曲,省昆的单雯和施夏明让我爱上昆曲,而浙昆,似乎只是偶尔听说过“一出戏拯救一个剧种”的《十五贯》传闻,哦对了,还有张志红。
年轻人看昆曲,除文雅词藻无非一个“美”字,她的《牡丹亭》和《蝴蝶梦》是极美的。虽然相隔三十年我已不可能亲眼看到她在舞台上的黄金时期,但通过网络流传的影像片段惊鸿一瞥,仍旧能感受到风华正茂的“小杜丽娘”于身段、眼神中蕴含的婉约情态。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或许她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闺门旦,这是浙昆给我的第二个印象。
除此之外,浙昆在杭州的存在感好像真的很低,苏昆在苏州,省昆在南京,上昆在上海,昆昆在昆山,小剧场演出频率都很高,而我旅居杭州这三年却很少注意到有浙昆演出。
应该不是错觉,杭州戏剧的主流是越剧而非昆曲。周末在西湖边散步,看到退休老人三五成群咿呀唱和,凑近静听,也是越剧。印象中浙昆每年会巡演,《牡丹亭》《西园记》《玉簪记》,有时候也邀请其它剧团共演,这样看来可能排期确实很满,但是分布在全国,杭州大本营则太少。去年“代”字辈的年轻人登台可能会带来些转机,初出校园的新人需要在更多剧目演出中成长,而小剧场就是最好的磨练舞台。
传世盛秀 万代昌明
这是浙江昆剧团独特的传承辈份排字,1956 年最初的一代,周传瑛、王传淞,即浙昆的创建者,为“传”字辈。之后逐年开班培养新学员,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中流砥柱毛文霞、胡娉、杨崑、曾杰、张侃侃、王静、胡立楠等已经是“万”字辈了。
所谓“代”字辈是传承的第 6 代,由九五后至零零后组成,2013 年入学,2019 年毕业,同期加入浙昆,逐渐在苏州、杭州演出经典折子,一些新排大戏中能越来越多看到他/她们青春活力的身影。
初见
我在剧场看戏的经历并不多,第一次是 2019 年 6 月 4 日在南京江南剧院见到单雯和施夏明,第二次是 2020 年 9 月 16 日在杭州剧院看到传说中的《十五贯》,第三次则是两天后的“全国昆剧团共演《牡丹亭》”,也是在杭州剧院。
那天《牡丹亭》第二折「惊梦」是永昆由腾腾和浙昆曾杰合演,舞台上杜丽娘和柳梦梅歌舞缠绵,舞台下昆虫如痴如醉,就在那两支以“露骨”闻名的【山桃红】之间,她们出现了。
图源 @摄影师朱敬江
浙昆复原的《牡丹亭·堆花》由青春靓丽的众花神演绎汤显祖笔下点点洒脱的文字,第一次见到她们印象深刻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浙昆的未来一代,毕竟只在插曲里出现,那个舞台她们并非主角。
【出队子】 姣红嫩白,竞向东风次第开 愿教青帝护根垓,莫遣纷纷点翠苔 把梦里姻缘发付秀才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 三生石上缘,非是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再见
三个月后,我在杭州大剧院的可变剧场又见到他/她们,是在浙昆称为“周末戏曲大舞台”的演出中,可能是杭州开启周周演的前期尝试。
这个小剧场票价只需 30 元,近乎公益,不可选座先到先得,所以我总是提前 40 分钟到场等候检票,能占得一个好座位。那天是我第一次在剧场举起相机,第 3 排 18-135mm 的镜头可以拉到足够近的距离,使用静音模式也不用担心影响别人。这样开着 AUTO 挡按下快门,舞台一瞬间的光影就被永远定格下来。
他/她们正值青春,换上戏装,画上油彩,真有点十五年前单雯和施夏明崭露头角的感觉,无论从哪个角度,怎么拍都好看。
施洋「玉簪记·秋江」
钱华仪「焚香记·阳告」
郑绍宇「义侠记·游街」
张唐逍「义侠记·游街」
王恒涛「长生殿·闻铃」
正是因为这些照片,我第一次有机会和演员本人产生交集。
过去,我经常在微博上收集别人分享的剧照,分类整理后存入资源库。那天晚上我也分享出自己拍的照片,「阳告」「游街」和「闻铃」,我想他/她们大概会在演出结束后到微博看看舞台上的自己在观众眼中的样子吧,然后发现我拍的还不错(嘻嘻),便产生了第一次对话。当然微不足道,但这种感觉于我而言确实奇妙,像是在家里看电视,突然有一天电视里的主角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你好呀”。
我在演出中看到一个专职摄影师在台下拍摄,之后这些剧照会被用于浙昆的公众号配图。而当我把“拙作”分享给王恒涛后发现它们出现在那场演出的推文里,说明我作为“十分”“业余”的摄影Fans确是有“两把刷子"的😶。
其实他只比我小三岁,却能驾驭昆曲的唱念做打在舞台上文武双全,假以时日应该会成为出类拔萃的表演艺术家。转念一想,我们选择了不同道路,一南一北,一文一理,能有点点交集属实难得。